江南古刹之道风
发布日期:2024-02-29 来源:http://www.dongfengsi.com
——记宁德佛协参访团杭甬之行
金秋时节,宁德佛协组织到杭州开秋季座谈会。从杭州到宁波参访了几处重量级的古刹,心中有些的感慨,想与大家分享。
二十年多前青春年少时,在一个梅雨季节里,与一位同学来到江浙一带寻师访道,希求巧遇善知识。可是所到之处,几乎都是在做水陆法会,禅堂里空寂无人,基本上是一个摆设。心情也如梅雨一样地糟糕,终于失望而归。此次却太不一样了!挑战我多年对江浙寺院的刻板印象。现在这些名寺古刹都恢复为实修重镇!淡淡桂花香,浓浓道法味!以下简要说说印象深刻的三个道场。
一、余杭径山寺
第一站到杭州余杭径山寺。到了余杭法涌法师就亲自下山,盛情款待,感恩!隔天早上才真正前往径山寺。法涌法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寺院重要的几个殿堂。在禅堂里法师为我们介绍了本寺的历史情况。本寺建在唐大历三年(768年),代宗下诏建径山寺,南宋时孝宗亲书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”额,为江南“五山十刹”之首(五山即径山、灵隐、净慈、天童、阿育王五大丛林)。
径山寺在南宋时香火鼎盛,规模极为宏大,有寺僧1700余众,寺庙建筑1000多间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,法钦禅师至径山结茅传教。南宋初期,大慧宗杲禅师住持径山,起临济宗,弘传“参话禅”,以话头去执着、破烦恼、入本心,显本觉。一时宗风大振,号称临济再兴,从此,径山寺成为“江南第一禅院”。在径山寺的历史上出过太多的成就者。经常有千百人一起参禅打坐,曾经有过一个晚上开悟了十几个人。多么不可思议啊?能见到一个人开悟已经是多劫修来的福了。还十几个!明末清初四大高僧,蕅益大师 憨山大师、紫柏大师三位都在这里用过功(驻锡)。太了不起了!
看到本寺的师父都穿着暗蓝色的棉布衣。我与一位师父嘀咕:看师父们的僧衣,就知道本道场道风浓厚,戒行清净,行为严谨。现在径山寺又重拾古德的遗风,一年当中有好几次禅七。
二、宁波市中心的七塔寺
二十年恍惚一下子就过去了。
在市中心的七塔寺既然传戒,太让我吃惊了!不仅建筑古朴整洁大方,环境清幽安静……设备齐全,……硬体建设齐全,软体建设也如此的完善。一进入大门就看到有出家人拿着卧具行香。后来才知道刚好遇上他们传戒的戒期。著实让我不敢相信,这就是七塔寺!这就是我早年曾经来挂单过的七塔寺。
那年是1995年,我和同学到七塔寺的时候刚好做水陆法会。到处杂乱无章,充满嘈杂声,房子破旧又奇怪的潮湿阴冷昏暗。大知客师听说我们要挂单,就说要身份证和戒牒。他拿了身份证之后一身不吭的领我们上楼。那座房间乌黑的,没有一点光线,而且居士还不给开水,要我们自己去提。那种态度实在可气!电灯又老是修不亮。印象中以后永远也不会再来此道场!没有想到二十年后,还是再来了。要不是名字没有改变,其他没有一样物件能辨认出过去的印迹。从进入山门看到整个寺院的气氛和环境已经让我太多的意外,再看到传戒的标示和受戒的戒子,从外在硬体的更新与内在软体的充实,整个七塔寺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!
三、宁波阿育王寺
那时,在七塔寺过一夜之后,匆忙离开赶往阿育王寺。来到之后,一打听,说本寺其他师父不用问了,只有两位老师父精进念佛修行,可以去亲近看看。意思是其他师父比较马虎。
我们拜见了慈祥和蔼的立悟师父。立悟师父专门念佛,早年所作日记的部分:“一句弥陀,摄心不乱,十称名号,往生西方;万德圣号,练念旋听,三昧现前,佛国圆证。”
另一位师父是88岁高龄的首座少定和尚。他的座右铭是:“少说他人非,常思己过,当生惭愧心,休发无明火。”他是阿育王寺最是德高望重的老僧。我们问了好几遍该如何用功修行。老和尚就是一句:“多念阿弥陀佛”!其他什么也不说。我们两个出来之后就说,我们不远千里来求法,最后还是一句弥陀做大舟! 虽然就这么一句,但是对老和尚的敬重更多了几分。多年之后回想起来的感觉犹如无尽尼的那首诗:终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岭头云,归来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头不见春。(原诗:春在枝头已十分)
此次因为秋季座谈会的因缘在贤志法师的带领下来到阿育王寺,得到方丈界源老和尚的亲自接待。
界源老和尚是在太姥山平兴寺披剃出家。在鼓山涌泉寺、福州雪峰寺住过,在天童寺住了十五年。无论在哪个道场都是做苦工,种地砍柴,默默无闻地服务常住。2001年龙天推出住持阿育王寺。老和尚和蔼可亲,言语朴实、简单,但是里面蕴含着几十年修行用功所体会到的大道理,令我们在场所有的人都深受感动和受益。
现在的阿育王寺夏天学习,冬天坐禅。古阿育王寺有天台研究班。白天学习,晚上坐禅。老和尚说,我们不做佛事。出家人不做佛事,就是要居士供养。不是我们没有菜米油盐了,不是没有饭吃,才要居士拿菜米油盐来,而是给居士这样的机会!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领着弟子们托钵乞食,难道释迦牟尼佛没有饭吃了?他是太子啊!所以我们学佛人,学习佛陀不要为自己吃饭等生存而操心,而是要操心道业!
界源老和尚说我今天主持道场顺利,可能是过去吃了点苦而积累了一点福报。他还说到,在平兴寺出家。白天干活晚上学功课。那时功课本不够,与界诠法师合用一本。撕掉两半,一人先学早课,另一人先学晚课。前任老和尚交代,要把古阿育王寺恢复起来。前任因为困难重重,没有做成。本和尚接任之后,本来想修个纪念堂吧。通知出去一个月,就有很多护法纷纷捐款,各人包一座,所以没有多久,很多栋就都出来了。所以做事情还是蛮轻松的。
贤志法师总结说,老和尚说得很轻松,轻松的背后可不轻松呐!我觉得对啊!这句话太“画龙点睛”了啊!从老和尚身上看到前辈老实淳朴、精进修行,道心坚固和坚忍的毅力来修道护教。这是现在社会难以看到的榜样!感恩老和尚教诲!
(图为阿育王寺的藏经)
自从那年江南参学之后,印象中江浙一带经济发达,与此相应的,佛教道风日下。如今随团参访,该撕去过去对江浙这一带佛教的标签。现在发现与我心目中的印象有这么大的差距。作为佛子,因为一份对佛教的关爱,一份佛教情感,此行心中多了些宽慰和欣喜,坚定了对三宝的信念。一路上也多谢贤志法师的引导和解说,更清楚地对这些法师和寺院的认识,收获了颇多。感恩世敏法师、戒惠法师以及其他各位工作人员的付出和护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