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返回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寺院导览 > 共修内容

悲心的培养

发布日期:2020-10-14 来源:http://www.dongfengsi.com

        东峰寺学佛班在惟明恩师的指导下,通过四年时间的学习,已纲领性地全面掌握了济群导师的《菩提大道》的内容。恩师深入浅出剖析菩提道次第的道前基础、下次道、中次道、上次道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修学方法,也阐明了各个阶段的内在联系,为我们建构完整的修学次第,为修学佛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恩师为了进一步领会菩提道次第的精髓,亲自率领佛学班前往泰宁甘露别院拜谒济群导师,并聆听导师的教诲,受益匪浅。导师的开导,法义甚深,我根性浅薄,

        略谈一些粗浅的感想。

        我们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什么?就是为了断无明烦恼,解脱轮回,成就佛道。欲成就佛果,应以发菩提心为根本;欲发广大圆满的菩提心,又应以发悲心为基础。谈到悲心,要做到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,而生起拔苦与乐,确实很难的。恩师在指导我们学习《优婆塞戒经》时,曾布置一道作业题“如何培养悲心”,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,一直也找不到突破口,也尝试用七支因果、观想把自己当佛菩萨等方法,还是生不起悲心。为此,我带着这一问题去泰宁想去请教导师,希望从导师那里找到答案。

        当导师开示到“……对父母子女家人,应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”时,如醍醐灌顶,我一下子脑海里就有了培养悲心的答案,特别亲切,对方就是我,对方比我更重要。设身处地为对方所想所做,所悲所喜,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。这样,对人要象爱惜自己一样爱惜别人,乃至一切人,乃至一切动物昆虫,这就叫“同体大悲”。

        “同体大悲”即佛菩萨将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的,具有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胸怀。正因为佛菩萨具有这些功德,才是众生最信赖的信仰对象。悲心的生起以及培养,主要是对三宝真诚、恳切、全身心的皈依,从内心把三宝作为自己的依赖和归宿。时时忆念佛、法、僧三宝的功德,发自内心地对三宝生起净信和虔诚恭敬。只有透彻地了解它、信任它,才能将身心融入三宝功德中,生起究竟透彻的悲心,如法改造自己的人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弟子正信合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