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人性中的傲慢
从小读书老师就教导我们做人不能骄傲自满,要不骄不躁。因为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。佛陀告诉我们,受益或者招损不仅仅是现世今生的事情,而是殃及累生累世。凡夫的烦恼林林总总,虽然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,烦恼也各不相同,但是最根本的不外乎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六种。此六个根本烦恼能派生出来许多随烦恼。这里说说慢心的烦恼。此慢心烦恼位居六种根本烦恼中第四位,仅次于贪嗔痴三毒。说明慢心烦恼也是很毒的啊!
什么是慢心烦恼呢?《成唯识论》卷六曰:“云何为慢? 恃己于他,高举为性,能障不慢,生苦为业。”
“恃己于他”,依仗自己的能力、色身、家庭等任何方面可以比较的身内身外之物,觉得胜过他人,此时自然而然“我”心气就高起来了,而生起轻蔑他人的自恃之心,这是“慢”的体性。以这样的体性,它能障不慢,生苦为业。为何说“生苦为业”?骄慢心重的人,多造恶业,多受苦果。如何造业? 就如百法的书本说“恃己凌人”。什么是“恃己凌人”?依仗自己的优势,卑视、盛气凌人。并且对于一切有道德的法,有功德的人,他心不谦下,内心有不安稳性,因而身心颠倒。表现在行为上,眼睛不正眼瞧人,说话的语气提高,态度生硬、粗鲁,昂着头,趾高气扬,对人爱理不理的,做事情没有耐心。慢是嗔烦恼的一分。这些是不善业,就会不断造业受苦,就自然会招感苦果了。
以上是总释“慢”字的意义。若详解,则有七种,实际上不仅仅七种,里面包含更多种不同层次的傲慢心理。
第一、慢,于劣而谓己胜,于等而谓己等者,是于境而以心高举,故名为慢也;
解释:劣,低劣;谓,说为,认为。以自己与他人相比较,产生两种高慢之心。
(一)、对于比自己低劣之人,认为自己较殊胜。比如:“我比她聪明,我比他富有,比他英俊,比她漂亮,比他健康,比他有力气,比他有能力,……”。因为确实胜过别人,所以心中起了骄慢。
(二)、对与自己同等之人,认为她只不过和我差不多吧,没有比我好,有什么了不起!我没有必要尊重他(她),没有必要忍让他(她),他(她)不理我,我干吗要去理她,巴结他(她)!……心气高慢。
第二、过慢,于等而谓己胜,于胜而谓己等者;
解释:对与自己同等之人,贬低别人提高自己,强说自己胜过对方;对于事实上胜过自己之人,提高自己亦偏说对方与自己同等。这种情况是超过一般的骄慢,没有你比别人强盛的事实,但是强说成你比别人强盛,而心起高慢。
第三、慢过慢,于他胜中,而谓己更胜者;
解释:他人本来胜过自己,而你颠倒过来说自己胜过他!这比“过慢”更加过分,所以叫“慢过慢”。
前面三种慢有何不同?
答:前面三个慢在程度上,一个比一个骄慢的程度更严重。譬如第一个慢,是胜过人家而自称超胜,有骄慢的条件和值得骄慢的事实;第二个慢,与人家平等而自称超过他人,超过一般的慢,所以叫过慢;第三个慢,明明不如人家,却还要反过来说是赢过人家。不如别人时,本应老实承认不如别人。他颠倒说是赢过人家,又超过第二种慢 ,“过慢”之上还加上一个慢,故名慢过慢。是的,在程度上一个比一个骄慢得更严重,越不像话的!
第四、我慢,执有我、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;
解释:这是七种慢的根本慢。内执有实在的“我”,以我为中心,外执有“我所”拥有的东西。我,及凡是我所有的,都比他人的东西高上。这种慢心是一切慢的根本,是一切人从生以来就有的,因为有“我”而生慢。比如很小的小孩子也常常会这样,看到别的小朋友,他就会比较高下,觉得自己的玩具比其他小孩高超;自己的糖果比他的更甜,如此种种。凡是基于自我的存在而生起的慢,都属于我慢。所有的慢,都是因为贪着“我”,然后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状况,不断抬高自己。此慢与前三种不一样,与别人无关,它才是真正的根本烦恼。一切烦恼从此而生。
第五、增上慢,未证得圣道而谓己证得者;
解释:增上者,强盛之义。因“我慢”未除,于精进修行之时,得一种“相似境界”,于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殊胜之德自以为已经证得了而生起骄慢心。这就是增上慢。可是阿罗汉为什么被诸佛、等觉菩萨说为增上慢?因为定性阿罗汉不信受“佛的境界和阿罗汉有很大的差别”,他们认为:“佛也是阿罗汉,我也是阿罗汉。” 有人赞佛说:诸佛如来如何有智慧、有威德、有大福德,阿罗汉总是不信,他们认为“佛跟我们一样都是阿罗汉”,解脱证境平等无二。所以,佛本来不想讲《法华经》,但是有人三请之后不得不讲;可是准备开讲时,五千声闻人就当众退席,大规模的公然抗议!那种抗议场面真是很大,可是佛对此默然无言,等他们都走了才开讲。退席的五千声闻人就是增上慢者。
第六、卑慢,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;
解释:这有两种人:一种人,对于他人多分胜者,亦承认自己卑劣,但是还要“慢”一下,说是自己不过差一点点而已。另一种人,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,自己实在是卑劣,但是决不肯虚心下气向人学习。竟会说出这样话来:“你高你的,我卑我的,你成你的佛,我堕我的地狱,我不需要你来度我”!唉!这种 “卑劣”而仍要“慢”的人,真是可笑亦复可怜了!卑慢的人有时候可能会如此说:“哎呀!不跟你讲了,算你会讲啦!”。 “你们的法太深了,我学不了啦!”明明知道佛法好,可是心中其实是不服气而不想学。这种也是卑慢——因卑而生慢。这种人卑劣在不求上进,不会见贤思齐。
第七、邪慢,于己全无胜德计己有胜德;
解释:自己本来是没道德、没德行的人,却表现出自己是世间最了不起的大好人。是说没有道德要装着有道德;只有一点点道德,却要计较自己道德很好。这是邪恶的慢,道貌岸然的伪君子。社会上有一种恶人,仗恃着他所作的恶事,生起“高举”之心,例如:恶人作恶,犯法坐牢。他不但不以为不名誉,反而以为坐监牢的次数越多,越有资格!又如用奸巧手段去赚钱,还沾沾自喜,自以为聪明,不知羞耻,以为光荣!噫!这种人在世之日,为害社会!为害国家!死了之后,一定堕入阿鼻地狱!真是害人亦复害己了!这种“邪慢”成就恶行导致不得解脱。
一切凡夫,皆有“我执”。因为“我执”,必定皆有“我慢”,不过有轻重之分。一个人越愚痴,他就越傲慢,越傲慢,现世烦恼也多,造作恶业,招感轮回受苦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十方一切如来,色目我慢,名饮痴水。菩萨见慢,如避巨溺。”经中说,十方诸佛如来,见到我慢,就像饮用了愚痴的水。诸佛如来不可能饮用愚痴水,当然就不可能有我慢。菩萨发现自己的一点点的骄慢心,就令远离,就如回避能令人沉溺的巨大海浪一样。
总之,我们如果想要有快乐的生活,没有烦恼,就要把“我”放下一点,放低一点,内心谦下,尊重别人一点,一定能获得自在欢喜的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