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返回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寺院导览 > 共修内容

刹那便是永恒 | 为何《僧侣的姿态》可以荣获美国全球摄影大奖

发布日期:2025-08-01 来源:http://www.dongfengsi.com

《僧侣的姿态》   摄影:丁祖和
2017美国《国家地理》
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一等奖

 

在一辆飞驰的列车上,旅人们尽显疲惫之色。或许是这一路的舟车劳顿,他们真的累了吧。

此时的他们早已把什么“公共场合要注意仪态”之类的教诲抛在了脑后,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了,开始“放飞自我”。他们或躺着,或趴着,总之怎么舒服怎么来。

而在这一片混乱的车厢里,出家人卓而不群的身影,俨然成为了一道清新的风景。其威仪的坐姿,无心彰显佛门“四大威仪”中“坐如钟”的庄严魅力。其无声说法的僧伽之美,让我们深受感染。

佛教十分重视威仪,有所谓“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”之说,因为庄严的威仪能够摄受众生,能够让人生恭敬心、欢喜心。所以,诸位无论是念佛也好,行住坐卧也好,都要注重威仪。

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修道人,他们庄严的仪表,令人一见就禁不住生起敬仰、赞叹之心,这是佛教所谓的“行如风,立如松,坐如钟,卧如弓”四威仪。也就是说,行走的时候要像一阵风般地轻快敏捷,站的时候要像古松般地正直挺拔,坐的时候要像大钟般地沉稳庄重,睡觉的时候要像弯弓般地右胁而卧,也就是吉祥卧。

另外有一首佛教偈语,也是关于威仪的,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己的举止动静:

“举佛音声慢水流,诵经行道雁行游;

合掌当胸如捧水,立身顶上似安油;

瞻前顾后轻移步,左右回施半展眸;

威仪动静常如此,不枉空门作比丘。”
 

“举佛音声慢水流”就是说,由于我们的心是平静的、平等的,所以念佛的音声就像海潮音一般,轻轻柔柔、细细缓缓,彷佛是涓涓滴滴的慢慢流着。而且这念佛的动力,就好像源头的活水,是没有尽头的。而且这个绵绵密密的功夫,就好像母鸡孵小鸡一样,必须耐心地、持之以恒地,绝不能一曝十寒。日子久了,才能见到真正的成效。

“诵经行道雁行游”是说诵经的时候,或者是绕佛走路的时候,要像天上的飞雁,很规律、很整齐地排列成行,而不是散乱漫走。而且大家都是统一的姿势、统一的动作。试想,这是多么的威仪庄严啊。

“合掌当胸如捧水”,合掌的时候,要像手中捧着水一般的谨慎,不可以松散、不可以左摆右摆而失去了威仪。

“立身顶上似安油”,站着的时候,要像头顶着一碗油,昂首而立,如如不动。说到安油,想起一个故事,实在讲得非常之好:

从前有个国王,他看见出家人整天没有事做,只是不断地念佛,觉得不以为然。于是有一天,他便问出家人说:“你们整天清闲没有做事,只是念佛,哪里会有成就?”

出家人说:“修行并不在刻苦不刻苦,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;出家人虽然整天清闲,只念一句阿弥陀佛,但是他求了脱生死的心很切;因为生死心切,所以虽然整天六根对境,但他眼不见美丽的色相,耳不听婉转的声音,鼻不嗅芬芳的香气,舌不尝可口的美味,身没有适意的感触,意不起胡思乱想。”

国王听了这些道理,半信半疑,便对出家人说:“你的话虽然说得有理,但是你能够用事实来证明这些话吗?”

出家人说:“可以!请国王明天派两班能歌善舞的宫娥采女,一班在东街跑舞,一班在西街唱歌。另外从监牢里面放出一个判死刑的犯人,拿一个罐子盛满着油,叫他小心捧着。

告诉他说:‘你的罪本来是判死刑的,现在给你一个求生的机会,你捧着这一罐油,绕过街道一周回来,如果罐里的油没有倾溢出来,就赦你无罪。’

此外,又命令四名兵士,拿着大刀随行,吩咐他们说:‘注意那犯人手上所捧的油,如果油在那里倾出,就在那里立刻斩首!’大王这样一试,便能得到证明了。”

到了第二天,国王依照出家人的指示去做,那犯人心里想:“今天是我生死的关头,我必须一心专注这罐油,不可让它溢出。”

果然,那犯人绕过了东西街道一周,丝毫不敢疏忽,手上所捧的油,一点也没有溢出来;回到国王的地方,国王实现诺言,赦他无罪。于是,出家人就请国王问犯人绕街一周的所见所闻。

国王问犯人道:“你在东街所看到的东西,什么最好看?”

犯答道:“大王!我什么也没有看到!”

国王又说:“你在西街所听到的声音,什么最好听?”

犯人答道:“大王!我什么也没有听到!”

国王骂犯人说:“你胡说八道!东街采女跳舞,西街采女唱歌,你既不是瞎子,又不是聋子,那里会不见不闻?”
犯人答道:“大王!今天是我生死的关头,我一心只顾着这罐油,那里还有心去看跳舞去听唱歌呢?所以绕过了街道一周,真的是不见不闻。”

国王听了这些话,才领悟到那出家人所说的话,一点也没有差错!

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,其实和“立身顶上似安油”的情况是一样的。这个犯人想的就是保命,说明了当一个人心不旁骛,一心一意地往前走的时候,周遭所发生的一切,就会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了。这样的话,油就不会倒泻了。所以说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”,只要我们专心一意心,也就没有事情是办不到的。

“瞻前顾后轻移步,左右回施半展眸”,就是说走路的时候要观前顾后,慢慢地一步一步,但不可以东张西望,纵然左右有一些你想知道的事,也只能半展眸,约略知道就好了。所以,才有“威仪动静常如此,不枉佛门做比丘”,威仪动静能够这样的话,就不会惭愧自己是佛门中的修行人了。

所以,如果想成为一个很有威仪的佛弟子,就应该把这一首佛门行仪的诗偈牢记在心,好好地体会、好好地用功。